臺灣傳統工藝

臺灣民間工藝

—— 傳統工藝 —— Traditional Crafts

「工藝」一詞,於中國帝王封建時期未見,遲至民國西元1916年徐珂編撰《清稗類鈔》始見,中國歷代文獻史料,封建時期「藝」與「工」是不同社會階層,因而無法相提並論,「工藝」一詞日本率先於明治維新時期,由日本大臣提出。明治政府為了徹底追求洋化創造新詞,西元1870年(明治3年),工部省「設立宗旨」公文書,以「工藝」一詞行文:「西洋各國之所開化隆盛,全是從鐵器發明、工業進步而成,循此,應視工藝為開化的根本。」,也因有國家政策「工藝」的出現,才有後續柳宗悅(1889–1961)及顏水龍(1903–1997)的「民間工藝」推展運動,戰後臺灣,更興盛了一股「民藝」收藏風潮至今。

「民間工藝」一詞源至於日治時期柳宗悅發表《工藝之道》,柳宗悅倡議民間生活器物的「用之美」,民間工藝司阜執作的器物,具實用、耐用、堪用,同時讓人感受「美觀」於「安心」,此「用之美」的推廣,讓日治時期的傳統工藝司阜,開創出新一代的文化器物,其中黃土水(1895–1930)最具代表性。黃土水出類拔粹的表現,引領〈木作〉工人,脫離以往為宗教與生活,而存在的附屬性質勞動,尤其是〈雕作〉,成為司阜表達情感、思維與心性的藝術創作,出生於臺北艋舺祖師廟後街,一般木工家庭少年,用短短的36歲一生,將臺灣工藝提昇至另一層次,讓生活更加美化,我們至今都還享受這甜美成果。戰後,日本結束50年的統治,及大江大海從中國隨國民黨政權逃至臺灣的父執輩,將日治時期的生活器物,與中國古玩投入市場,掀起一波「古玩」與「民藝」收藏浪潮,如今這群前輩都已傳承,新一波的愛好者也透過喝茶文化逐漸聚集中。

—— 《營造法式》——

臺灣民間工藝源自於明末清領時期的移民,各類工種的作法,自唐朝起就設「工部」管轄少府監(主管精緻手工藝品)、將作監(主管土木工程的興建)、軍器監(負責兵器的建造)、鑄錢監(負責錢幣的製造)及冶監(負責非兵器之金屬器製造);唐末宋興,北宋紹聖4年(1097),將作監李誡受令編撰《營造法式》,崇寧2年(1103 )刊印頒發,內容詳述營建設計、施工、用料及勞動定額等。其中有各作制度 13 卷,分別敘述壕寨作、石作、大木作、小木作、雕作、旋作、鋸作、竹作、泥作、彩繪作、磚作、窯作等工種的標準作法,《營造法式》的問世,反應當時技術工藝水平的成熟,住宅建築的形式到宋代已經定型,流傳後世影響甚深,也是研究傳統建築的重要資料。臺灣傳統建築及民間工藝器物的工法皆源自唐宋二朝。

大木作

大木作

小木作

小木作

木雕作

木雕作

石雕作

石雕作

粧佛作

粧佛作

髹漆作

髹漆作

編作

編作

織作

織作

燈籠作

燈籠作

染作

染作

窯作

窯作

金工作

金工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