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雕作

石雕作

—— 石雕作 ——

以石質為工料展現執作工法則曰〈石雕作〉,〈石雕作〉的工法於《營造法式》已載,〈卷三.石作制度〉載:「雕鐫制度有四等:一曰剔地起突;二曰壓地隱起華;三曰減地平鈒;四曰素平。」,四等是指石作司阜工法水平的分級,「雕鐫」則指用於石材的工法,有別以「雕作」木材的四大工法,雕木與鐫石,因材料造成工法相異,也產生了合適的工具,如「鈒」與「鏨」用於石材。臺灣先民的石作技術也相當多樣,依據人類學者鹿野忠雄的研究分析,有打剝法、片解法、錘製法、磋磨法、磨鋸法、鑽眼法等。

一等「剔地起突」,現代稱為「高浮雕」或「突雕」。石構件表面突起較高、層次較多、起伏較大的一種雕刻技法。高浮雕由於起位較高、較厚,形體壓縮程度較小,因此其空間構造和塑造特徵更接近於圓雕,甚至部分局部處理完全採用圓雕的處理方式,由於高浮雕高高突於石面,清晰明朗,很富有立體感,因此所雕刻的各種動植物形象也就生動傳神,具有較強藝術感染力。

二等「壓地隱起」,現代稱為「淺浮雕」。浮雕主體突起甚少,石構件各部位的高點不超出石面以上,有邊框的裝飾面高點不超過邊框的高度, 飾面可以是平面,亦可是多種形狀,有的所雕鐫的圖案也凸起於石面,但起伏的高度不如高浮雕,其凹下去的「地」大體是在一個平面上。

三等「減地平鈒」,現代稱為「平浮雕」。「減地」就是將浮刻花紋以外的「地」鑿去薄薄的一層,「平鈒」就是剷平,有的這種雕鐫技法,所雕鐫的凸起圖案和刻面所在的凹下去的「地」都是平的,所以也被成為「平雕」。

四等「素平」,現代稱為「陰線刻」。不去地,以線條刻劃文樣,這種工法風格俊秀細膩,線條流暢圓和,既可用於雕刻寫實的花紋圖飾,也可用於雕刻寫意的花紋圖飾,多用於石質較好的石材上,運用於石碑,則鐫刻文字於碑身。這種雕刻技法雕刻出的文字或圖案花紋,主要用於主題雕刻以外的「空地」上,位於次要位置,增加了整個雕刻的層次感,主要起襯托紋飾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