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建章司阜 —

一件百年的家具到我手上,
我還要讓它能夠,
再使用一、兩百年,
這才是真正的工夫。

李建章

雲林元長鄉人,現居南投市,創立南投堡工作室,承接傳統家具修復工作

位於南投市中興路的「南投堡工作室」,一走進工作室,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堆積如山的廢棄家具和木料。在外人眼裡,這些可能只是無用的「廢材」,但在李建章司阜眼中,這些都是未來可能重生的寶貝。李太太笑著稱這裡為「古家具急診室」,全臺灣各地無法修復的傳統家具,常常都會自動找上他們家。

工作室裡,除了李建章夫妻倆,還有他們的長子李宥樘、三子李佳駿,他從國中起就跟隨父親學習修理技藝,現在已經成為了技術超越父親的能手。這一家人以他們的專業和執著,承接了臺灣傳統家具的生命延續。正如李建章所言:「一件百年的家具到我手上,我還要讓它能夠再使用一、兩百年,這才是真正的工夫。」

南投堡工作室
南投堡工作室
南投堡工作室

早年的奮鬥與轉型

李建章,出生於雲林元長的鄉下,家境困苦。兒時他和家人躺在冰冷的竹片床上過冬的記憶,至今仍刻骨銘心。國小畢業後,決定前往臺北天母,與長兄李義男一起學習油畫技藝,靠畫畫來謀生。當時,由於美軍駐臺的影響,天母聚集了許多美國人,這些外國人回國時,往往希望能攜帶一些有紀念意義的物品回去。於是他們會將人物、風景或靜物的照片交給李家兄弟,請他們繪製成油畫。兄弟倆常常為一張照片製作20多幅油畫,這樣的工作雖然單調,確也成為穩定的收入。

然而,隨著民國68年(1979)中美斷交,美國人離開臺灣,油畫的市場迅速萎縮。李建章和他的兄弟不得不開始思考新的出路。恰巧,天母的第一家民藝品店開張,這成了兄弟倆的轉機。民藝品店與傳統的古董店不同,這裡販賣的是臺灣民間的家具和古物,受到外國人的喜愛。兩兄弟看到了一個新的商機,開始收集並販賣這些民藝品。

民藝品與家具修復的緣起

第一次,他們在一間舊書店購得一張紅眠床,將它擺在門口展示。沒想到,不到三個小時,一位美國人便以8,000元買下了這張床,這是他們繪製數百張油畫才賺得的收入。從那時起,兄弟倆開始專注於蒐集民間的古家具。但隨著臺北的城市發展,能夠蒐集到的物品越來越少,於是李建章便決定搬遷到南投市,這裡的民藝品仍然相對豐富。

民國70年(1981),李建章帶著家人從繁華的臺北遷居南投,不僅因為南投鄰近他妻子的娘家彰化,也因為這裡民藝品的蒐集尚未成風。最初,李建章只能靠買賣民藝品維生,但隨著時間推移,他發現許多家庭希望他收走所有的舊家具,而不是讓他挑選自己認為有價值的部分。結果,他經常把整車家具運回家,有些家具甚至只能送給鄰居當柴燒。

對這些家具充滿愛惜之情的他,決定學習如何修復它們。李建章開始向鹿港的細木作司阜學習,後來又得到了許多古文物收藏家的指導,逐漸掌握了傳統家具修復的技藝。他認為,一名真正的文物修復師,不僅要精通木作,還需要了解木雕、陶作等不同領域的技術。

李建章司阜
李建章司阜

臺灣傳統家具的淵源

臺灣現存的傳統家具大多是日治時期製作的。清朝時期,只有富裕人家才能使用原木家具,一般人家使用的多為竹製家具,因此這些家具幾乎無法保存至今。到了日本統治時期,原木家具開始在民間流行,各地的家具技法也各具特色。

北部以桃園大溪最為知名,使用檜木和烏心石為主要材料;南部以臺南為中心,強調「茄苳入石榴」的嵌雕工藝技法;中部則以檜木為主,分為清水和鹿港兩大流派。

透過多年的經驗積累,李建章能一眼辨別家具的材料和技法,並且講述不同時期的用料差異。例如,清朝初期的家具多使用樟木和楠木,到了清朝末期,則逐漸轉向使用肖楠。而日治時期的家具以檜木為主,茄苳木常用作裝飾條,兩種木材的搭配可以創造出顏色和紋理的變化。

修復技術的核心 -「拆解與重建」

在李建章的觀點中,修復家具的核心技術是拆解。拆解時必須十分謹慎,特別是傳統家具的榫接技法十分講究,拆解時不能破壞家具的結構,這需要相當的耐心與技巧。修復後,家具不僅要恢復原有的結構,還必須保持耐用性,確保能再度使用百年以上。

以太師椅為例,李建章分享了修復的過程。太師椅的馬蹄腳常因腐壞或裂肉而損壞。若是腐壞,他會鋸除損壞部分,並以相同木料修補,並使用竹釘而非鐵釘來固定,以免釘子生鏽。同樣,椅子的扶手若出現搖動或斷榫,李建章會視情況選擇用木楔修補或完全重做榫頭。修復過程繁瑣,但他始終保持高度的專業水準。

李建章司阜
李建章司阜
李建章司阜

技藝的傳承與未來挑戰

隨著時代的變遷,手工細木作家具的市場逐漸萎縮,越來越多的工廠以機器取代人工,傳統技藝面臨衰退。然而,李建章並未因此放棄,他的長子李宥樘自國中起就追隨父親學習修復技術,並逐漸展露頭角。李建章感嘆,現在願意從事這一行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少,但他為兒子的投入感到欣慰,認為未來的傳統技藝還是有延續的希望。

如今,隨著臺灣傳統家具的數量逐漸減少,李建章的工作室也開始接觸來自中國甚至西洋的家具修復工作。這些家具使用的多為硬木,修復的難度更高,且木料的取得不易,修復過程面臨諸多挑戰。然而,李建章和他的兒子憑藉多年來積累的經驗和技藝,逐步克服了這些困難,並對修復工作依然充滿熱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