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 臺灣燈籠習俗 ——
燈籠常見於寺廟、老街,是用於節慶的物件,掛上滿街的燈籠就感受到節慶的氛圍。早年臺灣各地在元宵節普遍有「迎鼓仔燈」的習俗,通常在當地信仰中心大廟前舉辦燈籠盛會,也是臺灣元宵節時的主要活動,可視為今日全臺各地燈會的前身;歷經解嚴後經濟起飛,工商業社會下,庒頭廟(註)的節慶已不再是人民生活的主要重心,又為了年節應景,統一由各地縣市政府舉辦的官方燈會活動,逐漸取代傳統的節慶習俗,現今元宵節最大的商業活動就只剩下「吃元宵了」。
掛燈籠的習俗並非只見於寺廟或燈會,臺灣南部雲、嘉、南一帶,傳統合院式民宅大家長,於娶媳婦後,為求子嗣獲賜男童,會在正身燈梁掛上一只「燈」籠,取「添燈」為「添丁」之意,媳婦生產後無論男童、女童,再掛上另ㄧ只燈籠,取其「發財」之意,傳統農業社會,家家戶戶都掛著一對以上燈籠,是有添燈發財的涵義。
燈籠工藝
燈籠隨著先民拓墾臺灣成功,建立庒頭廟而傳入,燈籠執作工法可分雨傘式與軟殼式,兩式皆以竹為工料,但是工法有所不同,「軟殼式」常見於閩南司阜執作,如雲林北港森興燈籠店林祥瑞司阜家族,「雨傘式」則是閩北福州司阜的工法,如謝志雲司阜家族。
軟殼式燈籠
以竹使用薄刀,削制薄而狹長的細竹片,再用編工編製燈籠外型,類似編製竹籠、竹籃等,因以竹篾為外殼,便被業界司阜稱為「軟殼式」。
雨傘式燈籠
雨傘式為謝志雲司阜擅用的工法,北部新竹市的老店也有此工法,都源於福州司阜,同樣是以竹為工料,但是竹材使用薄刀,削制圓而狹長的細竹骨,如同雨傘骨架,因而被稱為「雨傘式」。
—— 傳統燈籠外型 ——
兩式工法執作的型制有桶形、柑形、蛋形與鼓形,鼓形與蛋形型制相同,然而福州司阜稱蛋形,閩南司阜則稱鼓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