宜蘭頭城草嶺慶雲宮(大里天公廟)

宜蘭草嶺慶雲宮(大里天公廟)

「慶雲宮」位於宜蘭縣頭城鎮石城里草嶺之陽,敬奉玉皇上帝,廟地背倚草嶺山面見太平洋,氣勢磅礡秀麗風景,自古是為蘭陽勝境;廟祠創立迄今,已歷二百餘年,中國傳統以太空為昊天,天能造物,其主宰謂之「上帝」,《易經》載:「荐之上帝」,《書經》載:「惟皇上帝」,《詩經》載:「上帝臨汝」,是故儒家法天而敬上帝,其流風遺俗,由來已久;惟道家則稱「玉皇上帝」,乃天上至尊之神。唐元稹詩云:「我是玉皇香案吏,謫居猶得近蓬萊。」玉皇見諸吟詠自此始;明末清初,先民拓墾臺灣,將原鄉信仰引入,「玉皇上帝」尊號,遂有「玉皇大帝」之稱,也暱稱「天公、天公祖」。

宜蘭舊稱蛤仔難(Kavalan),為先住民所居之地,清嘉慶元年(1796),福建漳州人吳沙,率眾千餘越草嶺入蘭陽開墾,築土圍於烏石港南,即今之頭城也。翌年,嘉慶2年(1797),原鄉漳州漳浦人吳明德,奉請玉皇大帝聖駕金身渡臺,聞吳沙等在蘭,因來歸附,卜居草嶺,並結草廬以奉安神像而祀之。當吳沙等入墾之初,常與先住民戰鬥,互有夷傷,且蠻煙瘴雨,眾甚苦之,爰就神前祈禱,輒著靈異。由是屢戰屢勝,先住民疑有神助,遂息爭言和。嘉慶三年〈一七九八〉,吳沙逝世,其姪吳化等繼續進至「五圍」〈今宜蘭市〉,闢地日廣,而神廟香火亦日盛。

嘉慶16年(1811),清廷設置「噶瑪蘭」廳,居民相安,咸感神佑;道光十六年〈一八三六〉民眾建廟於草嶺腳〈位今大里國小〉,稱為『天公廟』,規模猶陋。光緒三十年〈一九零四〉甲辰,吳紹華等發起醵金,購現址遷建廟宇,顏曰『慶雲宮』,蓋取宋蘇軾詩『一朵紅雲捧玉皇』之意也。民國二十一年〈一九三二〉壬申,發起人吳金枝、李木來、藍阿順、辦理人黃添成等,再行重修殿宇,神廟煥然一新。

太平洋戰爭後國府來臺,,民國三十七年〈一九四八〉戊子,由吳石定、簡阿讚、張坤玉、藍阿順、沈春癸等發起,鳩工添建前殿,三十九年〈一九五零〉庚寅竣工,廟貌莊嚴穆肅。四十六年〈一九五七〉丁酉四月,成立『慶雲宮管理委員會』;四十九年〈一九六零〉庚子,興建南北門樓兩座,神廟益壯觀瞻。民國五十二年〈一九六三〉以還,地方人士為配合‘觀光事業’,特醵金二十萬元,於廟後山阿開闢公園,盛栽花木,增建涼亭,噴水池,以供遊覽,又蒙名人題詩勒石,經熱心人士協助佈置,次第落成,更由園畔修路直達『虎字碑』及『雄鎭蠻煙碑』〈清總兵劉明燈題〉,以考古者摩挲焉。